close

本文分享去年疫情下的重災戶,就是以實體零售為主的 "百貨業者" ,尤其在中國,絕對是海景第一排!

 

而一年過去了,在2021年Q1的營收年增呈井噴式爆發後,股價是否也該動起來了呢?如下圖:

 

最近什麼都漲(誤),類股輪轉也該輪到他們了吧~XD

而且台灣本土疫情爆發,好不容易有些許漲幅的大洋-Ky,卻因為屬於台股中的觀光百貨類股,而一起被市場給殺了下去。(但有沒有搞錯呀!大洋經營的不是台灣市場呀!)

 

廢話不多說,本文分為:

  • 中國零售數據
  • 中國連鎖百強
  • 論百貨業商業模式
    • 主營地區
    • 營收來源
    • 業績回顧
  • 論營業利潤表現
  • 電訪記錄
  • 短評

一、中國零售數據

在論及中國的百貨業前,或許我們先回顧去年的「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」,分別從疫情爆發前到2020年Q3、到2020年全年,以至今年第一季的最新數據。

 

  • 疫情前到中國逐漸解封的前三季:

 

278023.jpg

(圖片來源: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—零售行業研究)

 

整體來說,疫情首先在中國武漢爆發前,2019年約有8%的成長率。而隨著中國封城到解禁,最慘衰退到2月份的負20%,時至在2020年第三季仍恢復不到一半,僅3.3%。

 

而看到上圖2則是顯示以實體店為主的數據,從9月份開始逐漸露出曙光,出現正1%的數字。相反的上圖3顯示,在疫情下受惠的網路零售數據則呈現下滑,由此可見實體零售恢復在即。

 

  • 2020年全年數據:

據 2021.01.18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之報告顯示, 10~12月份的零售數據來看,也終恢復到2019年的一半以上,最高是11月份的5%,我想也是受惠於雙11的年度重要檔期,而年底至年初本就是百貨業的傳統旺季,每年都是靠這一次,撐起全年獲利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2-06 上午8.24.16.png

(圖片來源:中國國家統計局)

 

另據報告中說明,若以零售業態區分,2020年只有超市的零售額⽐去年增⻑ 3.1%,其餘百貨店、專業店和專賣店,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 9.8%、5.4%和1.4%;以百貨零售業最慘。

 

整體來說,2020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 391,981億元,比去年同期下降 3.9%,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 97,590億元,卻是增⻑了 14.8%,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⽐重為 24.9%

 

其中在吃類、穿類和⽤品類商品分別增⻑ 30.6%、5.8%和16.2%。尤其是"吃"的方面,我想就是疫情下無法出門,獨厚了外送平台業者吧!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2-06 上午8.29.20.png

(資料來源:中國國家統計局)

 

而這網上消費數據是否為疫情下的未來發展趨勢,然或者只是在極端環境下的變化呢?接續再看到疫後的同比數據。

 

  • 2021年第一季數據:

可以想見因為2020年第一季疫情爆發,在基期相對較低的情況下,2020年Q1的成長率也當然相對的亮眼。

 

商品零售年增率一度觸及 30%!而其中最讓人驚艷的就是,餐飲銷售額幾乎成長了一倍。我想也是因為疫情下客人無法上門,而解封後來客數倍增的緣故吧!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51.24.png

(圖片來源:中國國家統計局)

 

報告中也說明,若按零售業態區分,2021年第一季在超市、便利店、百貨商店、專業店和專賣店的零售額,分別年增長 7.2%、26.8%、47%、40%和62.7%。去年表現最差的百貨業及專門店,反而今年表現非常好!

 

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 23,067億元,年增長 25.8%,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 21.9%(4月份最新數據:全國網上零售額37638億元,同比增長27.6%,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2.2%;其中,吃類、穿類和用品類商品分別增長 30.5%、39.6%和21.4%(4月更新數據分別增長24.5%、33.8%和20%)

 

我想疫情後最明顯的趨勢,除了剛開始人們因為無法外出用餐,增加餐飲外送需求外,最新數據更顯示,連穿著及用品類的網路銷售額也成長了非常多。

 

但觀察網上銷售比重,下圖顯示過去幾年的數據,年增長速率約2%,比對2020年在極端環境下,也才增加了4%;時至2021年的最新數據,回落到同比2019年正常的增長數字22%,似乎有趨緩跡象。

 

因此開始有調研指出,在極端環境下,網路零售佔比已經到了極限,人們也開始回歸實體零售的部分。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32.02.png

 

由此,這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洞見—電商固然是零售消費趨勢,但是實體零售還是有其不可取代性。

 

但阿嘉認為,對於實體零售業者來說,其實也別高興的太早。看到疫情前,過去幾年的數據,其實中國的社會消費零售近年的增速早已不斷地放緩,下圖報告中也說明百貨業在幾個主要業態中,增長率最低,僅1.4%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37.55.png

(資料來源:中國百貨商業協會—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)

 

以近期數據來說,我們大致上可以了解百貨業是多麼的逆風的行業了!但要更了解中國百貨零售業的現況,或許我們可以從2019年連鎖百強的業績表現說起。(2020年的連鎖百強報告還未出爐,讀者就將就看一下去年的吧~Orz)

 


二、中國連鎖百強

下表阿嘉整理幾間較常聽聞的中國零售業者,可以看到,銷售額仍能正成長的幾家公司有:蘇寧易購、高鑫零售、沃爾瑪、武漢武商、銀泰、天虹等。

 

而究其主要原因是,上述業者的營業項目不僅只有百貨公司,尚有購物中心、大賣場及連鎖超市等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15.14.png

 

但為什麼營業項目不同會影響銷售業績呢?我想大家都知道,百貨公司有大部分的營收是來自化妝品、流行服飾或是3C產品,屬於非必需消費品。然大賣場和超市就是販售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民生必需品了!想當然爾,當消費力下滑,百貨公司受景氣影響的幅度也會相對的大。

 

從王府井百貨以下細數,這些傳統的百貨業者,其業績表現也真的差強人意!不管從銷售額還是門店增長觀之,皆是呈現衰退趨勢。

 

而大環境的因素除了中國的消費力下滑外,就是因為網路電商的興起,在網路零售性價比較高的情況下,以銷售型態來說電商也最適合販售流行服飾及3C,這也再次衝擊了這些傳統百貨業者。

 

因此,百貨業者近年力求轉型,舉凡銀泰百貨併入阿里巴巴旗下,從2019年的銷售增長數據觀之,增長了14%!羨煞了眾多連鎖百強業者。也證明了線上導流、線下消費的商業決策是可行的。然這也是未來百貨零售業的發展重點。

最後,再看到下表整理,中國主要上市百貨公司2019年的業績情形,"可預期的"營收皆沒什麼增長,不過毛利率平均仍有20%的水準,雖然成長率不高,但看起來還是可以賺錢的呀!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31.31.png

(資料來源:中國百貨商業協會—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)

 

這邊阿嘉就開始思考,那麼這波疫情下能好好活下去的百貨業者,是否就表示還是有其競爭優勢呢!?

 


三、論百貨業商業模式

首先,整理幾家中國百貨業者的資料,從商業模式觀之:

螢幕擷取畫面 2021-05-23 133339.jpg

(表一;註:2020年受疫情影響營收數據恐失真,以2019年觀之較能表達公司實際商模)

 

 

(一)主營地區:

從上表可以看出,中國的百貨業者大多有兩種發展型態—「全國型」及「地區型」。據了解,全國型的業者大多是官方控股,因為中國早期的百貨公司是國營的,可說是壟斷了大江南北的重要地區,如王府井、大商。

 

不過特別的是上海百聯,雖為地區型態發展,但卻覇佔了上海這中國重要的一線城市呢!我想也是因為官方控股背景的關係。

 

另外,若是非官方背景,但也能因為掌握商業地產,就能夠發展成全國型業態,如茂業百貨。更因為是本土業者,因此也才能在深圳這一線城市發展。

 

其他像是金鷹則是港商背景、非本土業者,雖也掌握了商業地產,但僅能在二線城市發展成地區型業者。

 

而大洋-Ky 則是台股中少數的中國百貨業者,商業地產相對少,但卻能在武漢這個中國近年來商業發展熱絡,且為製造業重鎮的地方佔有一席之地,這點對於阿嘉來說,我是給予肯定的。

 

這邊順道附上地理位置圖:

278026.jpg

可以看到武漢市的交通網絡,應該是可以用四通八達來形容。

 

(二)營收來源:

百貨業的商業模式大多是採取「聯營」方式經營,意思是百貨公司就是二房東的概念,只負責對外的櫃位招租、行銷及商場管理,門店經營是由承租業者負責,而百貨業者則酌收租金及一定比例的營收扣點。

 

但近年來也有不少百貨業者改走「自營」的模式經營。據調研指出,如此來說百貨業者較能掌握商品自主權,也更能適切本地市場,利於提高公司整體獲利能力。

 

而自營業務較多的業者,如天虹、金鷹、新世界,調研其營業利益率除了金鷹名列前矛外,其餘可說是乏善可陳(稍後會在詳加比較)。然這是為什麼呢?簡單來說就是自營模式不好經營。

 

因此,百貨業在多年的逆風經營下,大多業者仍不採取自營模式。以天虹來說,自營業務仍無法帶起整體利潤率提升的情況下,也宣佈取消自營發展的策略,更多的是涉足超市及賣場經營業務。

 

而這邊大洋的亮點是,據年報中的營收比重數據,自營佔比卻是節節提升的。且大洋也不像其他中國同業,有多種型態業務的營收來源,主要營收貢獻只有百貨零售。在公司提升自營比重下,利潤率也是不斷攀升。

 

但我這邊要推翻一下自己的想法,投資前輩告訴我,其實百貨業都是「聯營」啦!大洋百貨的自營業務,並不是公司預期中的事,原由是品牌商塞貨給他的。但大洋很爭氣的是,他就是賣的掉呀!這點阿嘉認為大洋值得讚許。

 

(三)業績回顧:

回頭來說,各家中國百貨業者在去年疫情影響下的經營狀況及2020Q1的恢復狀況又是如何呢?我們看到下表:

 

螢幕擷取畫面 2021-05-23 133246.jpg

(表二)

 

疫情影響下,王府井、大商、茂業的2020的同比營收衰退了6、7成左右,百聯、天虹、新世界、大洋的衰退幅度較小約 30%~40%,而金鷹比較特別,因為部分業績來自地產銷售,因此狀況則較好,衰退幅度並不大,僅 9%。

 

其實這邊可以明顯看出,可能就是因為百貨業務佔比的多寡所造成的結果。反過來看,這些傳統百貨業者的2021年Q1的年增率甚至都有6成之多,呈跌深反彈之勢。

 

但有一點相當重要,導致了這些百貨業者的營收大幅衰退。在2020年度這些百貨業者的營收認列,採用了新式的會計準則,從原本的「總額法」改成「淨額法」認列,因而對於「聯營」收入佔比較大的業者影響幅度也大,尤其王府井、大商及茂業百貨。

 

但其實茂業百貨也在年報中說明,若是排除新會計準則的影響,其實衰退幅度僅27%。這也與大洋百貨差不多,而台灣則是早就採取淨額法認列營收了!

 

另外,比較特別的是上海百聯,其聯營佔比雖高,卻因為百貨營收佔比小,相反地營收受到疫情影響較低。也就是說,雖然營收也受會計準則改變的影響,但不至於像是王府井等傳統百貨業者,還得再加上疫情的雙重打擊。

 

而說到上海百聯的百貨業績表現,我們看看天虹百貨2020的數據可略知一二,也是同樣道理,如下圖: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8.33.17.png

天虹的零售業態在2019年疫情前,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民生消費必需品,貢獻了過半的業績,故受疫情影響較小也是必然的結果。相反的,上表顯示服裝類業務跌幅最大。

 

回頭來看 表(二) 中最後一列的「坪效」。

各家百貨業者營收恢復的可比性,可能因為會計認列問題而無從比較,但觀察2020年的營收,計算其坪效的話,或許可以當作百貨業者其競爭力的展現。

 

表中顯示最好的是上海百聯及王府井,而大洋則算是居中,整體坪效並不突出。但比起其他百貨業者來說,大洋的商業模式就是單純的百貨門店,並無超市、賣場、outlet等業態,因此這坪效其實不低於產業平均水準了!比較類似商模的百貨業者金鷹及新世界便可見一般。

 

而大商及天虹怎麼會吊車尾呢?其實也是因為商業模式的關係,他們的經營還包含了連鎖超市,大商甚至還賣起電器呢!因此營業品項大大不同,坪效自然也不一樣呀!

 

這邊說到競爭力的展現,最後不免俗比較其盈利能力如何,接續~


四、論營業利潤表現

下表阿嘉整理幾家主要百貨業者的營業利潤率,比較各公司實際的經營效率,或許有什麼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15.33.png

 

在排除2020年的數據後,可以看到我們的大洋其實表現的不錯哦!近年來的營業利潤率不斷地提升,甚至在中國百強內居然是數一數二的獲利能力耶!

 

但說也奇怪,大洋在2020年的獲利卻是腰斬再腰斬,相反的其他營業效率也許不高的中國本地業者,營業利潤率衰退的並不多,那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?!

 

第一點,其實也是會計「總額法」變成「淨額法」的緣故,比較台股百貨同業的情形,在2013年度營收突然下滑後,其利潤率竟呈現上升的狀態,如下圖: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5-29 下午3.37.16.png

螢幕快照 2021-05-29 下午3.37.52.png

(圖片來源:財報狗)

 

所以這些中國的百貨業者在疫情下,他們應該是要衰退的呀,利潤率卻反而逆勢成長不是很奇怪嗎?我想會計認列的改變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

(PS:筆者非會計出身,實際如何換算的,恕在此就不深究了!但簡單說明就是,新舊會計準則的利潤 "額"都是不變的,營收認列下滑、自然利潤率會上升呀!

 

再來第二點,大洋的資本結構其實也不同。我們整理幾家主要百貨業者的簡式資產負債表,如下:

螢幕擷取畫面 2021-05-23 133440.jpg

 

不同的是,大洋百貨的租賃資產比重相對的高。而其他百貨同業從上表推估,租賃資產比重可能最多不會超過30%。想當然爾,在疫情衝擊下,公司還是得付出租金費用,衰退的如此嚴重也是必然。

 

我們實際看看下表費用的佔比。其實大洋與同業比較起來,人力成本大約也是10%,但租金費用則是超過了30%了!

 

螢幕擷取畫面 2021-05-23 154142.jpg

 

而阿嘉也有調查這些中國百貨業者,其「自有店」及「租賃店」的面積,比較起來確實「自有店」的佔比都相對的高,其租金佔費用比重也才會這麼低,但也低的太誇張了吧!

 

因此,再調研2019年的財報數字,估計這些中國百貨業者的租金費用大約佔比為5~7%不等,但也還是比大洋來得低上許多。

 

最後,查看公司的財報資訊後,發現各家公司皆聲稱,因為會計準則的改變,把原本屬於營業費用的項目歸類到了成本項目。我想租金費用的認列應該都算都到營業成本去了啦~但也因此實在無從得知實際數字,如下(大商2019年報):

螢幕快照 2021-05-29 下午4.35.28.png

 

不過這或許也解釋了,為什麼大洋的營業費用佔比高達6成,但其他中國百貨業者卻僅有兩成,我想就是這個原因才對。

 

所以結論我想不用多說!疫情導致營收衰退,但租金是固定費用,租金費用就吃掉大洋30%的營收貢獻了,自然會受傷慘重。

 

但看到新世界百貨,不管從門店經營或是營收來源都跟大洋一樣不是,那為什麼營業利潤差別那麼大?

 

觀察新世界百貨的人力開支可大的多呢!佔了營收2成左右,而大洋僅佔1成,這一來一回,難怪相同的商業模式,利潤差別之大~

 

補充新世界百貨的損益表,如下圖: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48.24.png

 

但接續前文所述,若是觀察2020年營收恢復的速度無法比較,那麼該如何判定誰才是疫情後快速恢復成長的業者!

 

看看存貨週轉天數,如下表: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32.29.png

 

天虹及大洋可說表現的皆相當不錯,而其他同業就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了!皆大幅低於過去水準。

 

說到這裡,別忘了大洋最賺錢的經營地區就是在「新冠疫情」首先爆發的「武漢市」,因此在中國其他同業還在復甦的情況下,我想大洋或許能率先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。

 

由此,亮點是~大洋目前的股價仍和大家一樣,依舊躺在地上,但經過疫情重災區的洗禮,未來表現或許能跳的更高也說不定。

 

不過我還是對於大洋過去的經營效率,也就是營業利潤率能夠如此的高仍有些疑慮!我想這可以簡單地與同業做的比較,而新世界百貨就是一個很好的對照組。其不管從營收結構及資產負債表,都跟大洋極為相似。

 

因此,若是大洋衰退15個百分點,那麼其他同業沒有衰退那麼多,或許表示大洋的財報有所隱匿。但可以看到,新世界也是從 +5% 衰退到 -9%。從同業比較可以發現,大洋的營業利潤率沒什麼奇怪,甚至高於同業水平。

 

說到高於同業水準,其實百貨自營的商業模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,再與新世界比較,大洋在疫情下的自營業務其實衰退不大,但新世界則不同,如下財報: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49.32.png

(來源:新世界財報)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45.42.png

(來源:大洋財報)

 

另外一點,也或許可以說是大洋的業務比起其他百貨巨頭來得單純且專注,雖說超市、大賣場、購物中心可以衝高營業額,但商品定位就不是高毛利的奢侈品了!投資朋友可以試想,百貨公司的賣點不就是 “當季現貨” 及 “高檔化妝品” 嗎?

 

而且說到當季的現貨,若是服飾的話,更考驗存貨周轉率,一旦過季了,其價值可是大打折扣的呢!而對於大洋存貨的周轉狀況,我認為表現的其實不錯了!也難怪品牌商一直塞貨給他賣,其自營佔比也越來越高。

 

看到這裡,阿嘉也對於公司更有興趣了!接下來我會做些什麼呢?

 

我想就直接電訪吧!看看與我了解的有什麼不一樣。當然此前我也再做了其他功課,而這邊就修行在個人了!不再贅述~

 

(PS:而且阿嘉也沒時間打文章了,請原諒我真的是個有本業要顧的大忙人~XD)

 


五、電訪紀錄

Q:公司的業務收入主要有三個自營、聯營、租金,我的理解是聯營的部分就是很單純公司租櫃位給人家,然後你們收錢這樣而已嘛!但自營的部分,打個比方你們拿Adidas的品牌,來你們百貨自己設櫃,由你們來經營?是這個意思嗎?

A:不是,自營的部分是來自化妝品的部分,自有存貨的部分。簡單來講聯營的部分就是租櫃位給人家經營,那個貨就不是我們的,存貨是廠商的;自營的部分,存貨是我們的。

 

Q:噢!我看公司近年自營佔比越來越高?

A:佔比越來越高,是因為聯營的部分比較弱一點,這部分你可能要看數字,如果你看佔比當然會覺得越來越高,這樣會失真。一般來說百貨公司還是以聯營的部分會比較大。

Q:所以百貨公司的商業模式還是以聯營來說才是正確的啦!

A:那是因為疫情的關係,我們電商這塊著墨比較多,那電商的部份我們當然會以我們自營的商品為主,所以你才會覺得自營佔比較大的原因

Q:原來如此,我以為是你們跟他們拿貨來自己來開個 “店” 的意思~

A:嗯!不是,其實業內的常態,化妝品的操作就是,要求貨的部分要公司買斷。

 

Q:ㄟ ~那不就是說,其實化妝品佔公司蠻大一部分的營收來源了呀!?

A:一直以來化妝品或是精品的部分,都是佔公司比較大的營收來源沒有錯

Q:大概比例多少?

A:比例喔!你看財報上的數字大概就知道啦~(我:心想自營3成就是啦~)

 

Q:那租金的部分呢?這是什麼?

A:你可以看到台灣的百貨,像是美食區的部分就是,我們都只有收固定的租金,不會像說聯營的那些櫃位,會有什麼保底抽成之類的,就是說超過的部分不會有抽成。

 

Q:管理店目前比較少了?

A:管理店目前沒有。

Q:我是看到什麼上海京選的部分數字是零?這個沒有了嗎?

A:之前是跟京東合作,成立的公司,後來計畫暫緩,但公司並未注銷掉。

Q:我看你們蠻早之前就跟京東合作,所以目前是沒有了嘛!

A:嗯嗯,目前是沒有了!

 

Q:那目前有跟哪幾家電商合作?比如阿里、美團之類的?

A:我們是美團、騰訊,阿里沒有,京東很少~

Q:但我知道像是京東的物流很強,你們沒跟他們合作這部分在公司宅配的部分怎麼辦?因為電商就是要宅配呀?

A:其實也不會耶!他們是電商,我們則是偏向實體的部分,沒合作倒也不會怎麼樣。

 

Q:那你們電商部分怎麼來做?

A:主要就是直播、微信商城的部分。

Q:電商的部分佔你們營收比重為多少?在中國來說算多嗎?

A:電商大概佔有10%,在中國來說我們應該算是前段班!

 

Q:你們經營地區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誰?

A:其實很多耶!但是要看地區,每個商圈都不一樣。

 

Q:我知道像是茂業、王府井、天虹呀、新世界、金鷹之類的傳統百貨,你們跟他們的狀況?還是說其實公司認為他們不是對手,哈~

A:噢!不是。他們的規模都很大,您說的那些當然可以比較是沒問題的。但我們主要經營地區是在2、3線城市,其實競爭者是很多,但也不一定會遇到您說的那些業者。

 

Q:可是你們走到線上就會遇到啦?

A:線上的部分我們其實不是拿他們當對手耶!主要還是電商業者!

 

Q:那不就是還是那些中國的電商巨頭之的?

A:對的、對的。因為來說我們線上的部分跟傳統百貨業者來比,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。

 

Q:2019年報的部分你們有說什麼要引進一些運動相關的,我看到好像只有運動服飾耶!是還有什麼健身房之類的嗎?想了解一下。

A:嗯!其實我們有陸續引進 拳擊、有氧之類的,這部分是進行中,在福州中城有一家。

 

Q:好奇公司近年陸續都有做一些門店的調改,導致營業成本費用的上升,我的理解是因為折舊費用的關係,是這樣沒錯嗎?

A:其實都有啦!公司的費用來自人事、水電、租金之類的,其實最主要是租金。因為我們並非自有資產,所以租金佔了很大的成本。

Q:喔~那租金有沒有佔到3成

A:嗯嗯,這...應該是有

 

Q:我看其實租賃契約,很多店這幾年也快到了,如果公司生意好,那麼是否有機會和業主談調降?

A:其實以業主的角度來看,這方面是不容易的。

 

Q:公司大規模調改,大約在2017年的時候,那之後還會有門店的調改的計畫嗎?

A:目前是沒有了。

 

Q:十堰大洋是公司目前最新的嘛!我看去年獲利衰退有6成,而公司其他的門店並沒有率退那麼多,好奇問一下原因及什麼時候轉盈?

A:原因是這個商圈還未成形,未來還要再做觀察,而這個也算是公司新進入的營業項目(按指 “購物中心” ),可能短時間也還不會獲利

 


六、短評

好吧!最後來談談大洋這幾年到底做了什麼,真的值得我們關注嗎?

 

前文說過,中國百貨業者,其實早已經歷多年的營運逆風,尤以2015年來說,中國線上消費額佔整體零售消費達到11%,超過了一成!且據聯商網調研,2014年實體店面有一半比例的百貨業者,其關店速度大於開店。而大洋於此前也先後關閉了一些門店,營運績效也確實不盡理想。

 

其後大洋在2015年更換經營團隊及2016年改選董事成員之後,決心調整體質,也讓公司慢慢的走向正確的道路上。

 

首先於2016年6月出售投資部門—Heritage Riches。可以看到,2015年公司百貨業務淨利為11.8億,而此投資部門則是虧損3.7億(如下圖、節錄公司年報),嚴重拖累公司獲利,更讓人感覺不夠專注於本業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42.59.png

 

再來公司的財務體質也十分脆弱,看到2017年財報,在外幣兌換利益損失了5.3億元(如下圖、節錄公司年報),導致業外損失2.84億元,也是不小的數字。而原因是歐元於2017年漲幅達到13%,公司外幣負債多為歐元,產生大額的匯兌損失。

 

公司此後積極規劃降低外幣負債,適當增加人民幣負債,才得以達成借款幣別與營運產生現金流幣別的自然幣險。而且公司經營地區就是在中國,人民幣負債可以抵扣企業的所得稅,具有稅盾效果。

螢幕快照 2021-06-06 下午11.44.16.png

在體質調整後,經營團隊回歸本業,大致上有幾個商業決策,羅列如下:

(1)關閉經營不善門店

(2)與電商龍頭策略結盟

(3)2017年大動作對旗下的門店進行整修調改

(4)從多品牌策略轉為雙品牌,並更名為『大洋晶典』

(5)成立無界零售業務。

 

我想對於公司來說,在策略轉型期間,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點的「門店調改」。

 

當前電商龍頭遇到了流量瓶頸,故開始尋求向下融合實體門市,大洋於2018年報中節錄如下: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4 下午6.22.19.png

 

而要促成線上線下融合,公司提出更重要的是在於實體零售商帶給顧客的消費體驗,由此門店更新及櫃位調改就是必須要做的事。而大洋也一再於股東信中表示「體驗式消費」的不可取代性,也就是實體門市的競爭優勢所在。

 

最後,其他的方面,可以看到公司這幾年年報中的「重要記事」及法說簡報,我想就不再特別說明了(也太偷懶了吧~XD),如下: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4 下午4.31.41.png

(圖:重要記事)

 

278025.jpg

 

278022.jpg

(圖:法說簡報)

 

 

綜上,很高興的在疫情下公司展現了數位轉型的決心。而據2020年報揭露,其線上銷售額佔比已經來到了10%,且再經阿嘉調研中國其他傳統百貨業者的線上銷售佔比,確實大洋是屬前段班的,但我認為這方面其實也還有很多進步空間。

舉例,有投資美股的好友,研究美國的傳統百貨業者,其線上銷售比更可達到50%之多呢!而大洋是否也可以複製國外百貨同業的線上零售實績呢?!我想這或許才是公司的長線投資價值所在~

 

而若回歸總體經濟面,在疫情下中國百貨的線上銷售狀況,在本文一開始已經說明,從數據來說,線上銷售佔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2成,似乎就是天花板了,故線上電商回歸實體零售的融合,我想也正是未來趨勢,更是中國百貨業者如何圖求成長的破口的機會!

 

另外,公司自營比重達到3成,看到下圖調研報告,這方面公司在中國百貨業者中,當屬非常不錯的表現了!而自營佔比對於公司來說,為何我認為相當重要呢,接續看文末整理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25.53.png

 (資料來源:中國百貨商業協會—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)

 

文末我們綜整一下大洋-Ky 的幾個投資邏輯:

 

(1)公司的「自營」收入其實就是來自 “品牌化妝品”,佔公司營收比重達3成,近年呈節節升高趨勢,也因此帶動利潤率的提升。且公司更名「大洋晶典」,並剔除 “百貨” 二字,有意向高端消費族群靠攏,樹立品牌形象,大洋不再是傳統百貨,而是精品商城。而據調研指出,奢侈品消費在中國也具較高的成長前景(如下調研),更能抵抗景氣下行風險,看到2020年大洋的自營業務沒受什麼影響,便可見一般。

 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21.13.png

(資料來源:中國百貨商業協會—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) 

 

(2)公司的租金來源其實就是美食街,各位可能會以為這部分收入是櫃位租金,我的理解其實是也不是!真正賺租金的其實是「聯營」業務。各位可以想想,你上次去百貨公司是為了什麼?是不是也曾有為了吃 “海底撈” 這個選項?而美食街這部分佔營收比重大,或許就是集客力的保證!也實現公司所說的體驗式消費呀!

 

如下調研指出,餐飲似乎是延長顧客逗留的有效方式。

螢幕快照 2021-06-05 下午11.27.11.png

(資料來源:中國百貨商業協會—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)

 

另外,說到集客力,百貨公司物業就是種佔地為王的概念,只要公司佔有絕佳的地理位置!這也是營運獲利的保證。一直以來武漢地區就佔公司重要的營收來源。

 

(3)數位轉型?哪家業者不數位轉型呀!但真正繳出成績單的傳統百貨,我看可能沒幾家!而且中國的這些百貨巨頭,其實大多是官股背景,我上次還看到財報中有一項費用是 “黨” 費呢!差點笑掉我的大牙!也難怪這些百貨巨頭進步緩慢。我覺得對於百貨業者來說,疫情下逆勢開店其實並非明智之舉,難道他們不知道傳統百貨過去是多麼逆風經營的嗎?參照美國百貨業的例子,我認為專注於提升線上銷售佔比才是正道!

 

(4)最後,公司的自有物業其實隱含價值極高,投資風險不大。另外,公司於2017、2018年陸續完成門店調改,通常隔年可以看到營收的大幅增長,但也因為公司陸續關了許多門店,營收相互抵消下仍不見起色,理論上2019年開始要放量了!但是百貨業的傳統旺季是在年底及過年前,2020年初來個武漢肺炎,摧毀了公司整年佈局,難道這就不是公司的隱含獲利價值嗎?且公司現在的財務體質已非當年。

 


不知對於我的分享,讀友們的看法如何呢?也歡迎到我的粉專留言指教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ga168

 

以上簡短分享到此,謝謝。

投資警語:本文非投資建議,文中有許多個人見解仍待驗證,僅供參酌。

arrow
arrow

    阿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